首页
>
昆山妇女网 >
公共栏目 >
女网时评
让课间十分钟回归“自然”
标签:女网时评 | 来源:中国妇女报
□宋利彩
近期,多地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活动受到限制,比如“都待在教室”或“限制在教室门口活动”“连楼道都不可以去”。据媒体报道,山西某地还有一名教师发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称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
根据各地相关部门的回应,中小学生课间活动之所以受到限制,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和老师担心课间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方便管理并规避风险,一些中小学便对课间10分钟的学生活动行为进行具体约束。
学校和老师的担心可以理解。毕竟,孩子的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敏感的神经。一些发生在校园里的小概率安全事故,很容易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引发广泛关注,从而对有关学校和老师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困扰。
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些学校和老师对中小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就是可取的。
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甚至专门强调,每节课应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课间10分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共识”,对于绝大多数经历过校园生活的人,课间10分钟都有着美好的记忆。10分钟的自由活动和跑跑跳跳,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调整身心,也为集中精力上好下一节课做准备。并且,课间10分钟为师生和学生们之间的社交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可以说,课间10分钟让中小学生自主活动好处多多。相反地,限制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等于在遏制孩子们的天性。
因此,因为担心孩子们出现安全问题就一刀切地限制课间活动,既有违相关政策规定,也违反教育的初衷,孩子们不可能在一个处处受限的环境里身心健康地成长。限制孩子们的课间活动自由,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安全,其实是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生长”。
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让课间10分钟回归“自然”,让孩子们自主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按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所需的人、财、物的准备,制定有关应急预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安全员、购买学生人身安全保险等方式保障学生安全,通过诸如此类的技术手段和融入日常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屏蔽大多数风险,而不是把孩子们关在各种条条框框里。
评论